​青岛理工大学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为贯彻落实校党委指示精神和上级团组织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返家乡”“青鸟计划”“希望小屋”工作贯彻落实,我校团委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优化实践育人内容,创新实践育人方法,把“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落细、落小,落入到具体活动和项目中,打通校地合作“最后一公里”,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施“青鸟计划” 服务家乡发展

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我校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2020年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遵照“安全第一、就近就便、创新形式、务求实效”原则,突出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等重点,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属地化、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各级团组织通过建立“青鸟学子”队伍、“青马培训”专题宣讲等方式,持续加大“青鸟计划”平台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广大同学通过“青鸟计划”平台、“创青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积极报名参加家乡当地各类实践实习活动。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交通182班初岩通过“青鸟计划”平台返回家乡,在共青团成武县委进行实习。她的主要工作是:运营“青春成武”微信公众号、整理工作材料、报送表格、协助书记开展扶贫工作等。初岩表示,通过亲身感受,进一步明确了追逐青春梦想和投身服务家乡的重合之处,以后会用这次实践中学到的精神品格、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指引人生,用矢志奋斗镌刻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印章。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交通182班初岩通过“青鸟计划”平台返回家乡实习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工181班学生王成玉参加“青鸟计划”2020年淄博市暑期大学生实习计划,并在共青团沂源县委展开为期30天的实习。在返乡实习中,他担任实习计划第一团支部书记,主要负责新闻采写、微信推送、协助希望小屋建设等日常工作。他用镜头见证家乡的发展变化,用文字反应生活见闻和家乡人民的诉求;作为青年志愿者,用爱心和自己所学协助开设“青苗课堂”,为家乡贫困孩子提供学业指导和结对跟踪陪伴……在平凡的工作中,王成玉收获着不平凡的经历。他说:“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个个体所做的每一点贡献,都将汇聚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力量,而这正是我们的骄傲所在。在本次实习中,我开始去思考自己所学能为家乡做些什么。真正的教育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有责任感的、有行动力的人,时代在进步,我深知使命光荣,也当潜心向学,在实践中磨练本领,用实干谱写青春华章。”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工181班学生王成玉在实习时走访村民

商学院统计191班的周康返回家乡安徽省铜陵市后当了一名抗洪志愿者,他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每日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开展排查隐患、清淤清障、防洪宣传等工作,另一方面是定期总结村里的防汛抗洪工作,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抗洪意见。伴随着雨季的结束,周康顺利地完成了本次服务工作,他说:“这一次志愿工作,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也让我体会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坚守。虽然工作辛苦,但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一秒,我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身为大学生个人价值的体现,能够守卫家乡、守卫祖国,我很骄傲,也很自豪。”

商学院统计191班周康(右前)在家乡抗洪一线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鸟计划”校地融合建设工作,校团委在前期对接省内16地市团组织的基础上,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契机与费县、平邑、蒙阴多地开展共建交流,了解当地“青鸟计划”人才需求情况,推动更多适合在校学生属地化参与的实践实习岗位设置,同时对我校属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小屋”志愿帮扶等工作进行调研和指导。

8月13日,校团委一行先后前往费县马庄镇牛角峪村和北天井汪村,与正在那里参加社会实践的高等职业学院彩虹筑梦服务队、土木工程学院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交流座谈。两支服务队分别以“助力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关爱留守儿童,送爱下乡下村”和“关爱儿童,送爱下乡;触网特产,破解滞销”为主题,依托“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联系对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脱贫攻坚调研、村志素材采集、走访老党员和孤寡老人等活动,此外,调研团队还深入当地玩具厂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帮助当地畅通农村电商平台销售渠道。8月14日上午,校团委一行来到平邑科技创新产业园,与团县委副书记张冠林一行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交流活动,并同步推进平邑8处乡镇“希望小屋”志愿帮扶项目。

高等职业学院彩虹筑梦服务队在费县马庄镇牛角峪村开展社会实践

土木工程学院乡村振兴服务队在费县马庄镇北天井汪村开展社会实践

与平邑团县委、县创新产业园开展校地合作共建

建设“希望小屋” 持续关爱服务

为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主动担当作为,用青春智慧服务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大局,我校在各级团组织、全体团员青年中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共建希望小屋”主题团日活动。我校各级团组织将此次主题团日活动作为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重要契机,将资源和重心充分下沉,改进组织运行、创新组织动员、激发组织活力,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结合实际、创新形式,围绕“回忆我的14岁——增强青年团员身份认同”、“助力脱贫攻坚,实现百年梦想”大讨论——引导团员青年厚植家国情怀”、“精神焕新”新媒体宣传文化产品创作——助力贫困儿童成长成才、“志愿服务进支部”——知行合一彰显理工学子担当四个篇章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取得育人实效。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团支部线上主题团课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团支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百年梦想”大讨论原创手抄报

我校积极推进落实团省委“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在临沂费县、蒙阴等多个“第一书记”村,捐建7间“希望小屋”,与10个“希望小屋”家庭开展一对一志愿帮扶,关爱贫困家庭孩子成长。8月12日下午,我校团委来到费县团县委,与团县委书记王俊山及我校四位在费县挂职的“第一书记”贺治成、李军权、李祥城、东忠方展开座谈交流。双方就“希望小屋”建设、志愿服务跟踪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并举行捐赠仪式,四位“第一书记”代表本村受捐赠家庭接受了学校捐赠。8月13日至14日,我校实际走访临沂费县、蒙阴“第一书记”帮包村,与“第一书记”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展开座谈,并在他们带领下深入被捐赠家庭与受捐助家长及儿童见面交流。每到一户,大家都与受捐赠家庭围坐一圈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和生活开支等情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同时,通过拉家常、谈发展,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讲解“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鼓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在交流过程中,师生将印有“青小鲤”卡通形象的文化衫和爱心书包文具等赠送给孩子们,向孩子们介绍了“青小鲤”图案LOGO的设计寓意,鼓励孩子们像鲤鱼一样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困苦、不惧环境恶劣,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最终实现“鲤鱼跃龙门”。受捐助家庭向学校表达了感谢之情,并表示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多的条件。

四位“第一书记”代表本村受捐赠家庭接受学校捐赠

捐赠仪式现场

与受助孩子交流

向孩子赠送文化衫、书包、文具等

打造“青马工程” 勇担时代重任

经多年实践,“青马工程”已经发展成为我校共青团一项十分重要的品牌工作,为党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今年我校团委努力推进“青马工程”提质增量,集中校内外各方面指导力量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疫情防控期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将青马课堂搬到基层,强化线上线下联动、理论实践互融。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实践特色,聚焦政治塑造,强化组织协同,提前设计规划课程项目,明确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掌握课程安排节奏和质量管控流程,组织包括基层团支部书记、社团负责人、学生会成员、兼职团干部、优秀团员等在内的284名同学持续开展培训。先后邀请团中央新媒体中心、团省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有关专家线上授课,邀请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系主任刘世颖老师在平邑县实践活动现场开展案例教学,邀请我校驻临沂费县四位第一书记在“希望小屋”活动现场线上介绍挂职经历、分享扶贫心得,与共建部队和红十字会联合开设野外应急救护专项培训......通过每次授课结束后分班分组开展结构化研讨,引导学生加深对课程目标的把握和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听得进、学得懂、记得住、用得活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培训感染力、引领力,提升学员获得感、责任感。

源于实践、贴合现实的生动素材极大的拓展了广大学员的视野,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弥补了不能亲赴一线的遗憾。广大学生骨干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真正的成长必须饱含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爱,对基层的关注和奉献将是青春奋斗历程中不能缺席的重要一课。《趁年轻,到基层——我与“第一书记”面对面》《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运作》等专题授课令青马学员备受鼓舞,纷纷表示将以奋战在脱贫一线和“希望小屋”志愿服务一线的师生们为榜样,坚定崇高信仰,磨砺奋斗精神,勤于学习实践,奉献故乡热土,运用新手段、新科技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农村注入新的青春活力。同学们还在团省委发起的#爱我山东#话题分享活动中积极分享感受,表达各自在实践中观察到、体会到、做得到的山东之美,参与情况获得团省委肯定。

“第一书记”们在费县驻地开展线上授课

“希望小屋”活动现场刘世颖老师线上授课

青马学员发表感想

助力脱贫攻坚 投身强国伟业

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对全国亿万群众的庄严承诺,关系基层群众冷暖、国家事业永续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夙愿。作为“薪火传递、培桃育李、硕果飘香”的高校,应积极发挥人才智力与科技优势,带领师生共同书写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电商销售、爱心支教、科技助力、文化兴村、对口帮扶等都是其中的答案之一。“希望小屋”作为团省委重点打造的青春助力脱贫攻坚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宣传部、工会等各部门的热情帮助。除此以外,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也积极行动,结合学院专业和各自特色,带领师生热情参与其中——

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发挥特长,设计富有文化寓意的理工青年志愿者形象,并连夜定制专属文化衫和志愿服务队旗,为增进大学生志愿者和帮扶对象之间沟通互动出谋献策;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承章之泉,沐丘之苗”调研支教实践团,面向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中心小学组织线上支教活动,以“授人以渔”展青春 、“识我乡音”铸精神、“筑梦踏歌”助成长三种模式,将文化元素和青春力量注入乡村,助力智力扶贫;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灯塔支教”实践团从“爱国教育、法律普及、安全教育”三个方面,“点对点”面向山东省济南市商河镇马家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义务“云支教”活动;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脱贫梦之队”,走进“省级贫困村”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寺头镇丹崮村,开展党的政策宣讲、运用“互联网+营销”模式帮助销售农副产品、走访“希望小屋”家庭、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乡村优化供暖和排水系统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临沂校区把学生社会实践与“挑战杯”创业竞赛紧密结合,深入“第一书记”帮包村广泛开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特色农产品销售、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创业思路、解决创业问题、实现创业梦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

我校捐建的“希望小屋”、爱心帮扶小屋以及“一对一”志愿者位置示意图

“一对一”帮扶

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连夜赶制“青小鲤”志愿服务专属文化衫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承章之泉,沐丘之苗”调研支教实践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灯塔支教”实践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脱贫梦之队”

临沂校区赴学校“第一书记”帮包村社会实践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属地化社会实践如何在确保防控安全的前提下确保育人实效,如何为更广大学生创造和优化接地气的实践场景,成为各级团组织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校团委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组织动员优势,在强化基层活跃的同时,持续与市北区、西海岸新区以及省内各地市开展对接,借助“青鸟计划”“希望小屋”等省级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发挥“青马工程”学员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积极推动校地融合不断拓宽青年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丰富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化平台。下一步,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将在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精神,聚焦主业有作为,围绕大局做贡献,不辜负新时代共青团的光荣职责,继续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助力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撰稿:丁于娟,审核:苏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