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3年,先后隶属原重工业部、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先后历经山东冶金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时期,2004年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5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现辖黄岛、市北、临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60.7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109.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6.6亿元。
学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7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4700余人。土木工程入选省高峰学科、机械工程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ESI全球排名前1%;34个专业入选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5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4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人。其中专任教师18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23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7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1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8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特聘专家、青年专家、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8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其他省部级人才35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持续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已与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获批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在校生规模1500余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赫尔大学、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内297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
学校坚守初心使命,建校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8万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位列省内高校前茅;服务国家战略,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助推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胶东国际机场、沿海高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学校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发展,2006年设立临沂校区,设置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8200余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9万人,为革命老区发展做出了理工贡献,体现了理工担当。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精神,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青岛、服务山东、辐射全国,服务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理工人正肩负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理工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2025年8月更新)